|
|||||
|
|||||
|
天山雪涌,塔河浪急。1955—2025,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迎來成立70周年的光輝時刻。從戈壁荒原到絲路樞紐,從“駱駝電報”到“綠電東送”,新疆的每一次躍升,都鐫刻著中央企業的負重前行。2006年,水電四局——這支因水而生的“水電鐵軍”,揮師西進,扎根新疆這片熱土。20年間,以“水電鐵軍”的擔當主動融入新疆發展大局,積極參與新疆水利、能源、市政、交通等領域的重大工程,成為新疆高質量發展的“助推器”。 戈壁拓荒,點燃邊疆建設星火 20年,600余名管理人員、5100名一線建設者、230項工程,四局人用雙手架起橋梁、筑起大壩、點亮燈火,在天山南北鐫刻下奮斗的印記,成為新疆發展的“見證者”與“建設者”,把“水電鐵軍”的戰旗插向166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域。 2006年,國家對口援疆、西部大開發號角激越。新疆電源結構單一、電網末端孤立,南疆三地州年人均用電量較低,許多農牧民仍“靠天吃水”,偏遠地區的夜晚常被煤油燈的微光籠罩,戈壁灘上的路,多是車輪碾出的臨時便道。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,四局人積極響應“到西部去、到基層去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”的號召,懷揣“服務邊疆、建設邊疆”的初心,開始建設阿克蘇塔尕克水電站,拉開入疆序幕。 初入新疆的艱難,遠超想象。在阿克蘇塔尕克水電站項目現場,夏季的戈壁地表溫度飆升至50℃,鋼筋被曬得燙手,建設者的汗水浸透衣衫,擰得出水來;冬季的北疆寒風如刀,-30℃的低溫里,混凝土澆筑面臨“凍裂”風險,項目團隊只能為混凝土物理“保暖”;物資運輸更是難題,大型設備調運時,遇上沙塵暴,卡車陷在戈壁灘里,隊員們就頂著風沙推車,餓了啃口干糧,渴了喝口凍成冰的水。 盡管環境如此艱苦,建設者們以“艱苦不怕吃苦,風暴強意志更強”的豪情壯志奮戰一線。2006年3月,阿克蘇塔尕克水電站廠房建筑工程正式啟動,實現發電廠房基坑當年開挖當年主體封頂的重大節點;2007年10月,項目順利通過土建驗收;2008年3月,首臺機組成功并網發電——每一步推進,都映著建設者與困境較勁的決心。 從首批參建的阿克蘇塔尕克水電站、巴州開都河流域小山口梯級水電站,到后來遍布全疆的重點項目,四局人發揚“特別能吃苦、特別能戰斗、特別能奉獻”的精神,在戈壁荒漠中扎下根來。以“干一項工程、交一方朋友,盡一份責任,樹一座豐碑”的理念,逐步在新疆建立了完整的組織體系:1個區域營銷中心、1個全資子公司、4個分公司和1個項目公司,構建起覆蓋全疆的運營網絡,真正從“流動施工隊”蝶變為“駐地企業”。 重器筑基,鑄就新疆發展脊梁 新時代的新疆,是“疆電外送”的核心區,是“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”,更是“一帶一路”互聯互通的關鍵樞紐。水電四局緊跟國家戰略,在“水、能、城”三大領域打造“標桿工程”,以技術創新破解施工難題,用精品工程撐起新疆高質量發展的“脊梁”。 水利工程,為綠洲注入“生命之水”。古老的葉爾羌河奔騰不息,飛沙揚礫,阿爾塔什水利樞紐橫河而起,被譽為“新疆三峽”。作為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,水電四局承建進場路、導流洞、發電洞、閘門制安、庫區道路等急難險重的大小13個標段。這里不僅有高地震烈度、百米級高面板堆石壩、600米級的高邊坡處理、壩基百米級深厚覆蓋層等世界性技術難題,還頻繁遭遇巖爆、涌水、“一毒一燃”等險情。為攻克難關,水電四局自主研發國內首臺履帶自行式全圓鋼模臺車,推行開挖支護同步作業,獲6項實用新型專利及1項水利協會工法,2019年實現兩洞順利貫通并攻克上百次塌方。如今,阿爾塔什水利樞紐每年可提供21.86億千瓦時清潔電力,平均每年向塔里木河干流生態補水約3.3億立方米,徹底解決了葉爾羌河千年水患,每年減少約1000萬人次的防洪投入,南疆數400萬群眾的“水安全”有了堅實保障。 這樣的“解渴工程”,在水電四局的新疆項目清單上還有很多:和田波波娜水電站工程、QBT水利樞紐前期工程、EH引調水工程、HM山北供水項目、CJ東三縣供水項目、ZD供水二期工程……截至目前,水電四局在疆累計承建水利水電項目64個合同標,為新疆的綠洲版圖,織就了一張“水網生命線”。 新能源項目,讓戈壁綻放“綠色之光”。新疆的戈壁灘,曾以“荒涼”為名,如今卻因新能源項目的落地,化作一片“希望的田野”。2024年5月,水電四局承建了國內規模最大構網型(獨立)混合儲能項目——新華烏什50萬千瓦/200萬千瓦時儲能項目,該項目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市烏什縣阿合雅光伏產業園區,項目總裝機容量50萬千瓦/200萬千瓦時,儲能時長4小時,全站充電1次可儲存200萬千瓦時電量,能滿足約30萬戶家庭1天的用電需求。水電四局承建內容包括25萬千瓦/100萬千瓦時磷酸鐵鋰儲能工程、25萬千瓦/100萬千瓦時全釩液流儲能工程、1座220千伏升壓匯集站工程、1回220千伏送出線路工程以及生產生活區相關建設工程。項目建設以來,水電四局全力克服戈壁灘高溫、高寒、多沙塵等惡劣天氣等不利影響,保進度、趕工期。2024年7月,首臺220千伏主變壓器具備試驗條件;9月,220千伏送出線路及對側間隔工程試驗調試全部完成;10月并網帶電成功,綠色電能正式注入電網。 如今,戈壁荒漠之間,風機如林屹立,光伏板連綿如海,昔日荒蕪之地正煥發出無限的“風光”生機。截至目前,水電四局在疆中標新能源項目148個,吐魯番風光工程、塔城風光工程、哈密風光工程、阿克蘇構網型儲能工程……一張覆蓋南疆的綠色能源網正加速成型。 基礎設施,為發展鋪就“暢通之路”。城市的繁榮,始于交通的暢通。水電四局深度參與新疆市政建設,在烏魯木齊繞城高速(西線)工程中,承建13.20公里路段,涵蓋隧道、橋梁、路基及路面、綠化、交安等全鏈條工程。2024年3月26日,隨著2.6萬噸、44米寬的轉體橋在70分鐘內逆時針旋轉86度精準就位,新疆單體最大、最寬、最重的高速公路轉體橋華麗完成“空中芭蕾”,一舉刷新三項區內紀錄,也為后續施工打開咽喉。自2021年開工,四局建設者夜以繼日,終在2024年12月21日迎來全線通車試運行,烏魯木齊“三環”時代正式解鎖。戈壁鋼龍騰空,天山北坡城市群邁入“半小時經濟圈”,一條新環線,盤活了整座城,彰顯國企助力邊疆發展的責任擔當。 在市政領域,水電四局以城市為卷,繪出兩條新動脈。在烏魯木齊米東區精細化工產業創新園及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園里,標準化廠房倒映藍天,再生水清波流淌,108平方公里熱土承載350家企業在此逐夢;瑞和大健康產業園,8.7萬平方米白色樓群熠熠生輝,康復、研發、培訓五棟大樓環抱成“健康谷”,2023年10月開園即成“健康中國”西北樣板。幾載耕耘,水電四局在新疆基礎設施項目已落子18個,把冷鋼熱砼寫成城市溫潤的詩行,讓產業與民生一同拔節生長。 投資賦能,激活新疆發展動能 作為央企,水電四局在新疆的發展,從未局限于“建項目”——而是以“投資+建設+運營”的一體化模式,深度融入新疆產業鏈,推動“短期效益”與“長期發展”共生共榮,讓建設成果真正惠及各族群眾。 在產業投資領域,水電四局的“裝備制造版圖”正在新疆加速成型,三座裝備廠托起“絲路風電走廊”。在吐魯番、塔城、若羌裝備制造基地,鋼花飛濺,工人正忙著焊接風電塔筒,這里年產能29萬噸,讓新疆新能源項目的“裝備需求”實現“本地供應”,不僅減少了設備運輸成本,還帶動了當地鋼材加工、物流運輸、零部件制造等產業鏈發展,更培育了一批少數民族技術工人,為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持久動力,形成“新疆造、新疆裝、新疆用”的風電全鏈。 在投資規模上,近3年水電四局在新疆投融總額達52.4億元,簽訂合同70個,項目履約率100%,得到業主和地方政府的一致認可。而在綠色發展上,四局始終將“生態優先”刻在項目建設的每一個環節:阿爾塔什項目修建“魚類洄游通道”,保護塔里木河特有魚種;哈密光伏項目采用“光伏+生態修復”模式,在光伏板下種植耐旱植物,讓戈壁逐漸變成“綠洲”;所有項目的施工廢水經處理后用于灌溉,實現“零排放”。真正做到“建一座工程,護一片生態”。 同心共筑,永綻民族團結石榴花 新疆的穩定發展,離不開各民族的同心協力。水電四局始終將“社會責任”扛在肩上,從人才援疆到脫貧攻堅,從民生幫扶到民族團結,用實際行動踐行“中華民族一家親”的理念,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天山南北綻放。 人才援疆,把技術的種子撒向天山。二十年春去秋來,芮鵬程、門永強、徐靜、王子瑞等7顆“胡楊籽”接力西行,在風沙口扎根、在戈壁上抽芽。他們把“四局標準”譯成“新疆方案”:在村里建飲水工程,讓汩汩清水取代苦咸井水;在校園搭“希望書屋”,讓書頁的油墨香飄進孩子的夢想;在棗林“暖心助農”,化解滯銷紅棗;在水利管理平臺,讓項目管理體系生根。技術生了根,隊伍發了芽,一支帶不走的“地方軍”已像胡楊林般挺拔,風越大,根越深,綠越濃。 脫貧攻堅,把致富的鑰匙交到老鄉手心。在南疆,水電四局的項目工地成了“脫貧攻堅的主戰場”。累計接收120名南疆精準扶貧戶維吾爾族青年到項目就業,通過“師徒結對”,漢族師傅手把手教技術,少數民族徒弟彎著腰學焊花、學布線,如今,不少人已成長為電工、焊工等技術工人,月收入超6000元,不僅能養活家人,還能蓋新房、供孩子上學。水電四局還累計投入資金230余萬元,用于優先采購當地群眾的農副產品,幫助當地群眾修整道路,幫扶貧困戶改善生活條件,資助當地學生上學。項目完工,技藝留下,笑容留下,戈壁深處有了自發生長的富裕脈搏。 天山雪水長流,四局腳步未止。二十年不是終點,而是新的起點——在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上,更多的奇跡正在發生,更多的夢想正在綻放…… 水電四局承建的烏魯木齊繞城高速(西線)工程 水電四局承建的新華烏什50萬千瓦200萬千瓦時構網型儲能項目 水電四局承建的新華水力發電有限公司博州10萬千瓦儲熱型光熱配建90萬千瓦新能源項目標段五 |
|||||
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|
|
|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