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|
|
|||||
|
金秋季節,黑龍江蘿北原野上稻浪翻涌,沉甸甸的稻穗在風中低語。在這片豐收的黑土地上,隨著最后一臺長達108米的風機葉片在百米高空精準對接,黑龍江蘿北風電項目歷時11個月的建設,圓滿完成全部風機吊裝任務,標志著項目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。 攻堅·吊裝 這是一場與自然的博弈。要將重達32噸、長達108米的巨型葉片,在百米高空實現與輪轂的毫米級對接,考驗的不僅是技術,更是整個團隊的韌性。 吊裝現場,高空無人機實時傳回吊裝畫面,地面對講機持續對接葉片角度,操作手在駕駛室內緊盯數據微調吊臂。天地之間,一場精密的協同作業正在上演。 在最后一片葉片吊裝的關鍵時刻,項目負責人李兵仰首凝視高空,目光如炬,汗水沿著安全帽檐滴落,在深藍色工裝上浸出斑駁汗漬。“注意風速變化,保持吊臂穩定!”他的聲音穿透施工現場的轟鳴。當最后一道螺栓穩穩緊固,他才緩緩舒展緊繃的眉頭,露出欣慰的笑容,“這是我們獻給這片黑土地最好的禮物。” 攻堅克難的信念,同樣支撐團隊度過嚴冬考驗。在零下30攝氏度的極寒中,面對半米深的積雪和堅硬的凍土,黨員先鋒隊帶頭破冰除雪,青年突擊隊連夜值守。有人連續數小時奮戰,累得直不起腰;有人睫毛結霜仍堅持巡檢,手上裂開道道血口。正是這份不畏艱難的執著,讓團隊成功突破極寒施工的技術壁壘,為后續作業奠定堅實基礎。 守護·安全 項目風機點位分布面廣,戰線漫長,吊裝作業、高空作業等環節風險交織,使得安全管控難度呈幾何級數增長,安全管控成為項目建設的重中之重。 為系統提升全員安全意識與應急能力,項目部創新打造“沉浸式”安全培訓體驗館,打破傳統課堂模式,構建可感可操作的實景化演練空間。館內核心設施為高空墜落體驗裝置,使學員在絕對安全環境中感受失墜瞬間的沖擊與恐懼,深刻理解“高處作業必系安全帶”的必要性。項目部還配套開展吊索具辨析、起重設備實操、應急救援演練及應知應會考核等培訓,形成了“體驗—實操—考核”一體化安全能力提升機制。 同步推進的安全生產“雷霆行動”,構建起項目堅實的安全防線。項目負責人帶隊巡查吊裝作業區、風機塔筒內部等高風險區域,排除各項隱患。每月專題會上,各部門系統匯報各班組“人、機、料、法、環”五項安全條件的復核驗證進展,通過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履職、網格化管理,確保責任到人、管控到崗。 正是通過體系化管理與現場執行的緊密結合,項目成功將“安全第一”的理念從制度條文轉化為施工人員的行為自覺。安全管理人員以堅定的守護,為項目順利推進筑起牢固防線。 初心·礪行 蘿北風電項目的順利推進,不僅體現在精準的吊裝作業和嚴密的安全管控上,更深層次地折射出高素質人才隊伍的支撐力量。這支不畏艱難、勇于創新的團隊,正是項目黨建工作成效的生動寫照。 面對項目地處偏遠、環境艱苦的現實,以及年輕團隊成員初期的迷茫與不適,項目黨支部立足當地文化,打造“松江黑土·電照風行”黨建品牌,通過“黑土初心”主題教育,帶領青年走進墾荒紀念館、黑龍江流域博物館,將組織優勢轉化為團隊凝聚力。 在風機基礎混凝土連續澆筑的關鍵期,黨員突擊隊帶頭24小時輪班盯守,全程監控施工質量,確保一次成優;在極寒天氣挑戰下,他們駐守現場協調資源,優化施工工序,保障冬季施工不間斷;在首臺風機吊裝的關鍵時刻,運用無人機進行高空精準監管,迎風而上,圓滿完成任務;在風機吊裝等高危環節,嚴格進行安全交底與過程監管,實現吊裝作業“零差錯”。這支先鋒力量,已成為現場管理中破解難題、推動建設的堅實支柱。 黨建引領既體現在一線攻堅,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管理成效。通過對市場的精準研判,項目黨支部把握銅價窗口期,積極組織與供應商協商,在電纜采購中實現成本節約80萬元,充分彰顯了黨建融入業務、推動提質增效的扎實成果。 風再起時,稻浪依舊。一座座白色風車在這片黑土地上拔地而起,與金色的稻浪相映成趣。它們不僅是清潔能源的供給者,更是建設者們用汗水與智慧,為這片土地譜寫的奮斗詩篇。 |
|||||
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|
|
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