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|
|
|||||
|
近日,水電基礎局深耕西藏市場、服務西藏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事跡獲《中國水利報》關注報道,全文如下: 秋日的拉薩天高云淡,布達拉宮廣場上紅旗招展。在海拔4300米的帕孜水利樞紐施工現場,中國水電基礎局有限公司的建設者正全力奮戰,以實干實績向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獻禮。 自1996年參與滿拉水庫建設以來,水電基礎局已在雪域高原奮戰了29個春秋,累計參與50余項重大工程建設,為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。 危難時刻顯擔當 2024年6月,定日縣絨轄鄉發生堰塞湖險情。水電基礎局連夜調集11臺套設備,集結30名隊員,翻越數座高山,在7天內完成泄水溝槽開挖。隨著水位的下降,通信、電力、交通得到全線恢復。 這不是水電基礎局第一次挺身而出。2021年5月,聶拉木縣遭遇地震暴雨疊加災害。“我們讓34名被困人員分批站在挖斗里,將他們運到安全地帶。”回憶起那場搶險,時任項目負責人王赟記憶猶新,6小時完成人員撤離,30小時恢復道路,72小時恢復供水供電,這場高原搶險成為典型案例。2025年1月,定日縣發生6.8級地震,水電基礎局第一時間進入現場救援,在短短一周時間內,先后把7批全新的活動板房運抵尼轄鄉、扎果鄉、曲當鄉等受災鄉鎮,累計搭建板房600間,為災區群眾的過渡安置提供了有力保障。 29年來,水電基礎局累計參與應急搶險20余次,搶救群眾上千人,在冰湖、地震、堰塞湖等極端險情中鍛造出一支“關鍵時刻沖得上、危難之際豁得出”的高原鐵軍。 重大工程惠民生 從“靠天吃水”到“旱澇保收”,水電基礎局參與建設的多項重大水利工程,改變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。旁多水利樞紐建成后,年均為拉薩市提供工業用水0.85億立方米。拉洛水利樞紐建成后,新增灌溉18.4萬畝,年發電1.76億千瓦時,帶動4.2萬生態移民“搬得出、穩得住、能致富”。帕孜水利樞紐建成后,將解決日喀則市5個縣的冬季缺電問題。 在能源建設方面,獅泉河水電站建成后,結束了獅泉河鎮無常規電源的歷史。昌都應急電源建成后,填補了昌都10萬人冬春缺電問題。藏木、加查、多布電站是藏中電網的骨干力量,對保障地區供電安全至關重要。 城市建設方面,拉薩河河勢控導工程新建6座攔河閘壩,形成16公里連續水面,新增濕地300公頃,成為市民休閑打卡地。澤當棚戶區改造工程交付的241套新居,戶均面積80平方米。居民卓嘎說:“以前的房子一下雨就漏,現在住上樓房,冬天有暖氣,孩子上學5分鐘就到。”林芝五洲皇冠酒店2016年開業,累計接待游客37萬人次,保障1065人就業。 綠色發展護生態 流域治理,讓河水重新變清。水電基礎局深入推進尼洋河治理工作,目前,尼洋河國控斷面穩定達到II類水質,重要水功能區全面達標,魚類資源增至2目4科10屬,異齒裂腹魚等珍稀物種重現,實現了“水質優、生態美、百姓富”的人水和諧目標。 綠色施工,把生態理念寫進每一道工序。“我們深知高原生態脆弱,在大壩施工過程中,用常規骨料代替堿性骨料,修建污水處理池、垃圾池、棄渣場等,最大程度避免項目區域對環境的破壞。”水電基礎局項目負責人說。帕孜水利樞紐項目應用高海拔可移動超大跨度氣肋膜倉,解決瀝青心墻冬季保溫難題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。多布電站增殖放流站,2024年累計放流50萬尾,并建設2.8公里魚道,實現上下游種群交流。 生態修復,把荒地變成公園。拉薩河谷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,有力遏制了拉薩市冬春揚塵天氣和大佛島沙化問題,地區生態空間進一步拓展,為拉薩河全流域治理提供經驗示范。貢嘎森布日水廠,采用雙電源、在線監測、遠程控制等系統,出廠水水質優于國標30%,為那曲雙湖縣生態搬遷群眾提供“穩得住”的生命線。 固邊興邊促團結 扎根雪域高原,建設幸福西藏。水電基礎局聚焦水利民生、邊境保障與群眾共富,在西藏自治區實施了一系列關鍵工程和幫扶行動。 從建成阿里地區首座重力壩熱布加林水庫,解決當地群眾飲水與數萬畝土地灌溉難題,到廣泛開展教育幫扶、技能培訓,帶動本地就業超5000人次,創收2.42億元,這些務實舉措,在邊疆大地上鋪就了一條融合發展、共建共享的團結之路。 29年來,從滿拉水庫到拉洛水利樞紐,從獅泉河水電站到帕孜水利樞紐,各項工程將“穩定、發展、生態、強邊”深深鐫刻在雪域高原。“我們將以高度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,全力服務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。”水電基礎局黨委書記、董事長楊銘欽表示。 |
|||||
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|
|
|
